LA专题 | 当代江南私家园林中传统山水营造的传承与发展 | 顾凯
/ 文章信息 /
当代江南私家园林中传统山水营造的传承与发展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Shanshui” Construction in Contemporary Jiangnan Private Gardens
顾凯
全文刊登于《风景园林》2024年8期47-54页
/ 文章亮点 /
1、在较多调研和访谈的基础上介绍当代江南地区的传统私家园林营造现状,弥补当代学界对民间造园较少关注的情况。
2、在理论上探讨“私家园林”概念及其范围,指出以往的常见误区及应有认识。
3、论证“山水”为传统造园的核心特征及当代传统风格私家造园的关键内容,并例证当代江南私家园林中山水营造的传承与创新。
/作者简介 /
顾凯
男 / 博士 /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 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历史理论与遗产保护
/ 文章精华阅读 /
当代江南私家园林中传统山水营造的传承与发展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Shanshui” Construction in Contemporary Jiangnan Private Gardens
作者写作心得
这一研究的出发点,是看到学术界与现实的严重脱节,很多人还在讨论“传统园林在当代有没有生命力”,却看不到民间早已充满生机、方兴未艾的传统造园;或者认为传统园林非“转译”而无法适应当代,却看不到大量的民间造园正是对传统方式的直接延续。针对此类问题,在广为收集材料、展示当代传统造园的现实状况的同时,笔者还尝试进行理论上的探讨,如究竟该如何认识“私家园林”,尤其是其涵盖范围?又如以什么样的标准来判断能成为“传统造园”,尤其什么是相对稳定的传统造园核心特征?此外,在当代蓬勃的民间造园中,作为关键技艺的山水营造有怎样的传承延续,又有怎样的创新发展?文章对这些问题作了初步探讨,期待能引发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摘要:【目的】当代江南地区的私家园林正在持续繁荣发展之中,因它对营造传统的继承与发展最为紧密地结合着生活现实而具有认知价值,需要探究其兴造状况、面貌特点、方法取向等方面的问题,改变相关学术研究还较为缺乏的局面。【方法】结合文献、考察、访谈等多方面资料,从理论、现状、营造3个层面对当代江南私家园林中传统山水营造的传承与发展进行初步探讨。【结果】基本理论层面,私家园林的概念范围应包含更大量的民间自发造园,形态以相对小型的庭园为多,核心特征是以叠山理石为显著标志的山水营造;兴造现状层面,当代江南私家园林自改革开放以后复苏,近年趋向全面兴盛,山水营造也是其中显著特征;具体营造层面,既有对叠山理石传统的丰富传承,也有新思路的引入而使传统得到创新发展。【结论】对当代江南私家园林中传统山水营造的传承与发展的认识,不仅可加深对现实的理解,也可为更大范围的当代风景园林实践提供极具活力的源泉。
关键词:风景园林历史理论;私家园林;当代江南地区;传统山水营造;传承;发展
1 引论
20世纪末以来,在园林文化历来积淀深厚的江南地区,私家造园正欣欣向荣,但学术界目前对此还较少探讨。这里关注以下3个层面问题:首先,在基本理论层面,私家园林的常见概念认识中存在怎样的问题而导致了认识盲区?又应当如何理解私家园林的形态与特征?其次,在兴造现状层面,作为历史上园林文化最发达的江南地区,当代私家园林的发展情况如何?传统园林特色如何呈现?最后,在具体营造层面,山水营造作为传统园林的核心内容,在当代江南私家造园中呈现出怎样的延续和创新?这里结合文献、考察、访谈等多方面材料进行探讨,希望对当代江南私家园林中传统山水营造的传承与发展得到初步的有效理解。
2 理论:私家园林概念范围及形态特征
学术界对当代私家园林的忽视多源于对概念的理解偏颇,因此先从理论层面厘清私家园林的基本概念范围,进而探讨私家园林的常见形态与特点。
2.1 概念范围与民间造园
常见的认知中,私家园林专属于皇家之外的社会上层人士,这种理解的局限会导致否定私家园林价值和否定现实中私家造园的误区。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至明清时期,私家造园已经普及且进入到一般民众生活之中,许多学者已有阐述,但尚未得到广泛重视。
许多园林史讨论中还过于强调重要园林案例而忽略更广大的民间造园现象,但能被纳入历史记录和当代学界研究的基本上是被精选出来的“名园”,与普通民众造园相比,在数量上仅可谓冰山一角。
2.2 庭园形态与山水特征
把视野拓展至更为普遍的民间造园,私家园林中最多的是相对小型的“庭园”。因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密切关联,庭园营造有着内在的深层活力,这在当代民间私家造园中也最为常见。
而究竟具有怎样特征的民间造园才能被明确归入“传统造园”范畴?首先应是以叠山理石为显著标志的山水营造。山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代表着国人对自然境界的核心追求,在文人造园的引领下,山水内涵渗透于民间造园,并成为深层底蕴与核心特征。除了典型的假山营造,园林山水还有象征性的立峰理石,以石代山。
3 现状:兴造态势与山水特色
私家的传统造园自改革开放以来逐渐增多,至今已成蓬勃发展之势,而以叠山理石为标志的山水营造依然是它营建的核心内容。
3.1 兴造态势
苏州的影园(图1)等案例表明,江南民间的造园传统不绝如缕,即使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传统文化发展的低谷期,私家造园也未曾断绝,其中包含立峰叠石的简单山水营造(图2)。
1 苏州影园鸟瞰
2 苏州影园的“一池三山”营造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可作为改革开放以后私家庭园的山水营造起点。在20世纪90年代,江南私家造园出现显著案例,尤其苏州与扬州的私家庭园开始渐入发展期。进入21世纪后,江南私家造园进入一个相对快速的发展期,造园势头方兴未艾,私家造园正越发成为全民的艺术而接续着历史传统。
3.2 山水特色
近年来江南各地的私家造园,一些大、中型传统造园中有典型的叠山理水,多数小型庭园中常为相对简单的假山与理石。当代庭园并非都是典型传统风格,但大多仍会有理石现象(图3)。理石蕴含着深层山水意向,渗透于各种形式风格的庭园之中,同时外来形式的庭园也由于理石的结合而更易被国人接受。
3 用石块点缀的现代式庭院
当代造园中较为普遍的山水意向,可归结为传统文化的深层延续。传统造园虽然有盛衰起伏,但其中作为核心内涵的山水文化从未消失,一旦条件恢复,即会自然生长。而当代山水造园的活力,还在于超越时代与地域风格的灵活性。
4 营造:山水创作的传承与发展
当代江南私家造园中涌现出一些较为优秀的山水营造案例,既有对传统相对完整的传承延续,也有方法与形式的创新而呈现出发展的生命力。
4.1 传承延续
当代江南地区的私家园林山水营造大多延续传统的叠山理石方式,但具体方式因具体条件与匠师取向而有别。
苏州昆山的璞园(图4)位于别墅一侧,造园的目标效果是“园在山中”,方法主要是“以少胜多”,形成了假山的生长势、环抱势和延伸势,并在选石与用石、拼叠与造型、层次与呼应等技法方面展现出纯熟的技艺,形成出色的景境品质。
4 昆山璞园
泰州靖江的介园(图5)为乡村宅园,用地较为宽裕,选择厅廊建筑在三边围合、假山大体居中呈水平铺展的布局,几乎将山林空间延展至全园,无论是外部观赏还是内部游观,都能感受绵延层叠的山林氛围。
5 靖江介园
金华义乌某宅园(图6)仅几十平方米,匠师叠山前手绘图稿(图7)以呈现丘壑画意,庭园主景为靠墙的叠石,山体秀巧,配以跌瀑、池水与植物,呈现为山水葱郁的景致,适用于相对狭小的普通庭院空间情形。
6 义乌某宅园场景局部
7 义乌某宅园匠师画稿
4.2 发展创新
另有一些当代江南私家造园案例中出现了既延续传统叠山技法又迥异于以往思路与效果的创新性。
嘉兴海宁某宅园(图8)主体上借鉴了日式杂木庭院风格,同时结合中国传统园林假山及驳岸的营造,跳出常见的风格框架,在打破中式或日式风格庭园的标签中呈现出一种具有强烈东方情趣的自然审美。
8 海宁某宅园场景局部
苏州“月出天山”小园(图9)是占地仅12 m2的老城小院,建筑师将叠石与建筑结合,充分利用建筑物的架空空间,关注叠石的造型效果、堆叠技巧与皴法,形成置身山中的感受。
9 苏州“月出天山”小园场景
此外,在一些追求简约的现代风格庭园中,还有现代形式的壁山、平整的条石假山、雕塑形式的假山等新的叠石技艺探索。当代蓬勃兴盛的私家造园正孕育着大量的创新可能。
5 结语
中国的园林文化在明清时期已经深入至民间的普遍私家造园,显著体现在小型庭园的山水营造中。传统造园实践虽有兴衰起伏,却一直绵延至当代,并正在江南地区的私家庭园中得到大量自发的营造,江南民间的造园热忱在新的社会条件下重新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山水营造作为私家园林的显著特征,既有继承又有新的发展,体现着优秀传统的内在活力与广阔前景。
致谢:
感谢朱光亚教授提供宝贵意见;感谢方惠、王惠康、徐鹏志、孙俭争、黄华君、郑既枫、盛明、郭云鹏、钱晓冬等先生提供帮助。
图表来源:
图 1 引自参考文献 [1];图 2©朱光亚;图 3©“花园集APP”;图 4、5©顾凯;图 6、7©黄华君;图 8©郭云鹏;图 9©钱晓冬。
/ 引用链接 /
引用本文:顾凯.当代江南私家园林中传统山水营造的传承与发展[J].风景园林,2024,31(8):47-54. doi: 10.3724/j.fjyl.202401120026
Citation: GU K.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Shanshui” Construction in Contemporary Jiangnan Private Gardens[J].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24, 31(8): 47-54. doi: 10.3724/j.fjyl.202401120026
文章链接:http://www.lalavision.com/article/doi/10.3724/j.fjyl.202401120026
长按扫描二维码,即可查看原文
相关阅读:
全文开放获取 | 《风景园林》2024-08目录 | 设计研究 | 当代造园实践
LA新刊抢先看 | 朱育帆 | 氛围之上:北京上地·元中心景观设计创作复盘
LA专题 | 城市基础设施复合化策略研究与实践路径——以深圳龙城公园活力谷为例 | 章明 莫羚卉子 秦曙
完整深度阅读请参看《风景园林》2024年8期
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店铺购买
文章编辑 李清清
微信编辑 刘芝若
微信校对 李清清
审核 曹娟
声明
本文版权归本文作者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如需转载请与后台联系
欢迎转发